您的位置: 首页校庆华彩附中记忆 → 正文
附中记忆

“附中人讲附中故事”系列 | 余家骥《忆马耳校长》

[日期:2023-09-11]     点击:[]次    

1959年秋季开学前,内蒙古师院附中来了一位新校长。新校长的名字很怪—马耳。他是1946年参加工作的老革命,又是内蒙古师院的知名人物,时任院党委委员、公共教育教研室主任。这样的人来当校长,老师们特别兴奋,都隐隐约约地预感到:附中有希望了。

7A70

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的附属中学,应该是实验学校,应该是示范学校,但附中起步晚,正常的教学秩序一直未建立起来,何谈高水准?1959年高考后,内蒙古教育厅首次按成绩给中学排队,全区24所完全中学,附中仅名列十二,是不折不扣的中游。身为师院教育教研室主任的马耳同志,对附中的现状深感焦虑,便主动向院领导请缨,出任附中校长兼党总支书记。

A79F1

前排右二为马耳校长

走马上任以后,马校长立即雷厉风行地进行整顿改革。他先向全校师生提出振奋人心的前进目标:三、五年内把附中办成全区第一流的中学,这也是他请缨时立下的军令状。他从师院教育教研室请懂行的教师担任教导主任,迅速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大刀阔斧地停办那些在大跃进中创建的、根本不出产品或只出低劣产品的校办工厂,腾出大量人力物力;巧妙地回避大大小小政治运动的影响,集中力量狠抓教学;不避嫌疑,大胆重用当时被视为“白旗”“ 灰旗”的骨干教师,放手让他们进行教改实验。马校长反复强调:办好学校有3个条件,一是教师质量,二是教学设备,三是校舍建筑。在一切都讲“政治挂帅,思想先行”的“左”的气氛中,如此大胆的“右倾”观点(当时就有其他领导说这是右倾思想),真是振聋发聩,洞见症结,其胆识不由你不佩服。

当时附中的教师,绝大多数只有专科和中专学历。马校长认为,教学质量首先取决于师资水平。为此,每年暑假,他都跑到教育厅去挑选外地分来的大学生,到师院各系去要优秀毕业生。1961年,包头一些大专下马,他闻言立即派人去动员来一批教师。与此同时,又顶住各种压力,毫不手软地调走那些水平不高的教师,并公开声称这是“过筛子”。这样,不几年,他就“筛”出了一支由北京大学、北京师大、华东师大、东北师大、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及内蒙古师院等院校本科毕业生组成的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一些后来在自治区内颇有影响的优秀教师也随之脱颖而出。马校长本来是搞教育理论的,但却讲求实效,不尚空谈,抓教学质量总能抓到点子上。他从不检查教案,倒是常去听课,听课后的评点指导,往往一语中的,使人豁然开朗。

附中建校不久,仪器少得可怜,仅够教师演示,图书也不到两万册。马校长利用教育厅直接管理附中经费的有利条件,努力争取,在四五年内就建成了当时自治区中学最大的实验室,图书馆藏书也增至20多万册。当时各种工具书奇缺,马校长派人从北京等地的古旧书店里搜罗了许多旧版新版工具书,建立了图书馆的工具书系列,中学教师用得上的工具书,几乎收罗无遗,这对教师的备课和业务进修,无疑提供了极为方便的条件。而且他还接受我们的建议,把60多种语文教学需要的工具书和资料书摆在语文组,供我们随时查阅。正是这种氛围,激发出了我的工具书情结。后来我在大学开设文科工具书概论课程,效果挺好,还应该感谢附中,感谢马校长!

马校长是一位很有个性的人物。他身材不高,土豆体型,其貌不扬,戴着深度近视镜。他有一套一般教师三个月工资都买不起的纯毛料中山装,每到隆重场合便穿上,只是常常忘了扣其中的一两个扣子,甚至是裤扣。他不摆架子,可也爱训人。初任校长时才33岁,已是师院的权威级人士,所以我们对他总怀着敬畏之情;不过有时也会面红耳赤地跟他争辩,而他从不计较。马校长对语文教学有特殊爱好,他思维敏捷,口才极好,闲暇时便到语文教研组跟我们平等地讨论或争辩;有时把我们的办公桌当成家里的大炕,盘腿坐在上面跟我们随意交谈;有时走进语文组,我们都在紧张地埋头工作,没人理他,他只好怅然离去。他对语文教学的许多精辟见解总令我们耳目一新;他对呼市和北京一些著名语文教师的教学特点了如指掌,经常给我们作些介绍和评析。他兴奋起来的时候说话随便,甚至偏激,常常忘记自己的校长身份。一次,他盘腿坐在我的办公桌上又高谈阔论起来:北京某名牌语文教师从来不写教案,只在教科书上批几行字就去上课;另一位名牌教师每节课只写一张小纸片;还有一位更绝,离开办公室前看看课文标题,在往教室走的路上简单琢磨一下就上讲台。可是这些人的教学效果非常好,而某些教案写得很详细的笨蛋却把课讲得一塌糊涂。大家正开心地听他云山雾罩地吹,他却忽然转过话题,问我们写不写教案。我们哪敢不写教案,教导主任要抓典型呢,所以都回答:“写!”他低头问我:“你写吗?”我说:“当然写呀。”并顺手抽出几份教案给他看。他根本不看,点着我的鼻子说:“这说明你是一个大笨蛋!”说罢哈哈大笑,跳下我的办公桌,扬长而去。当然,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马校长尤其注意教学效果,“逮住耗子就是好猫”,不以表面文章评价教师。

由于马校长胆识独具,竭力经营,两年之后的1961年,附中的成绩就跨入了自治区的前列(这时全区的完全中学已增至30余所),而且还出了文科高考状元。从那以后,附中声誉鹊起,蒸蒸日上,迅速成为自治区著名的中学。

马耳老师虽然只当了6年校长,但却是附中发展史上第一个扭转乾坤的关键人物。

马耳校长20世纪80年代调离内蒙古,且已作古多年。60年过去了,他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至今还清晰地印在我的记忆中。

1F40E

作者简介:余家骥,汉族,1937年生,重庆市忠县人。1958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分配至内蒙古师院附中任教,1976年调入内蒙古师院汉文系工作。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内蒙古汉语言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历任语文教学法教研室主任、大学语文教研室主任、古代汉语教研室主任。2005年至2015年,兼任内蒙古师大继续教育学院语文组组长,主持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培训工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