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教学科研教学动态 → 正文
教学动态

我校名师谱 『 语文高级教师王在梅 』

[日期:2021-11-29]     点击:[]次    

《梅》

一枝寒梅傍驿村,

暗香清远霜雪魂。

莫怨冰心玉骨冷,

报得青阳第一春。

——张二雄

王在梅,中共党员,教育硕士,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语文备课组组长。2003调入内蒙古师大附中工作。

从教近三十年,一直全力耕耘于三尺讲台,参加了十二年的高考阅卷,多次参加呼市地区及其它盟市的统考卷和高考模拟试卷的命题工作,曾接受呼市电视台及内蒙古考试中心有关高考语文试题分析的采访与报道。

1996年获全国语文教师征文大赛板书设计一等奖;2000年所撰论文在全国学科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同年荣获市级师德标兵奖、突出成就奖;2001年担任《17岁的我》撰稿人,由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2003年撰写的论文被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学术委员会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并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发表;2006年出版了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走向完善的语文教育》;2015年担任师大附中校本教材《名师助学》编委;2016年撰写了由北京时代华文书局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梅兰芳传》。

工作业绩突出,所教学生许多人考入清华、北大等“双一流”大学。曾获内蒙古师大附中优秀班主任和内蒙古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同事眼中的王老师

亦师亦友、亦友亦亲、亦柔亦刚、古道热肠,这就是我眼中的师傅。

每天清晨,师傅都会早早来到办公室,判作业、盯自习,开始一天的工作。她总是说:“早一点到学校心安,早一点处理好工作心稳。”时间长了,接触久了,我也常常以这句话鞭策自己,面对教学,面对工作,要秉持认真务实的态度。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当教师心中有道,学生才能真正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师傅的每一堂课,都在用行动诠释着,什么才是“大语文课堂”,什么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师傅常说:“作为一个渺小的人,你的价值如何体现?就是用你的文化和道德来影响周围的人。”她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正确的道德标准,影响了一位又一位青年教师、一届又一届附中学生。

我会不断充实自己,像师傅感染我一样,去感染我的学生,努力去做一个站立的大写的中国人。

语文青年教师 刘洁

学生眼中的王老师

于我而言,在梅女神不仅是老师,更是家长。总在我失落的时候安慰鼓励我,也总在我飘了的时候毫不留情的指正我,但老师总是舍不得打我,也总是舍不得说重话。曾经找您批改作文、分析试卷的情形仿佛还历历在目,您温柔的关怀和犀利的批驳仿佛仍在耳畔回响。一转眼,已经一年过去了,出分前和您拥抱的温暖却依然可感。

非常感谢在梅老师对我的悉心教导,也非常感谢在梅老师曾经对我梦想的支持,虽然我终究离中文系的梦想越来越远,但曾经逐梦的日子还是熠熠生辉,那是您为我点亮的前方灯火。

突然想起,和您的缘分并不只两年的师生情,还记得宏志营时候,您夸奖过我的感想,还摸了摸我的头,让我在自信心丧失的当时,感觉到一种被认可的幸福,或许,这更是一种“知遇之恩”。

总之,就是感激。

岁月流转身畔,师恩永驻心间

——2018届学生智文昕(现在就读于北京大学)

非常幸运,能接到吕老师的约稿,邀我写一写王在梅老师。虽然临近考试周,一堆论文等着我,但写下这篇短文的时候,我的内心是专注的。我想起了好多高中的事情,独自一人坐在深夜的电脑前,情不自禁地留下了眼泪。或许这才是人生应该有的样子,我们要拥抱未来,却也不能忘了过去,感谢遇见。

一直以来,我就对语文这门学科没有什么兴趣,直到高二依然如此,语文成绩可想而知。契机发生在某次月考之后,当时几近绝望的我选择了去找老师,具体学科方面的建议我记不太清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师的三句话:多看书,劳逸结合,多运动。这之后便是每周一次的例行检查额外作业,也可以说是我因此获得了每周和老师促膝长谈的机会。

王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精干,事实也正是如此。王老师总会把要点清楚地写下来,条理清晰,一目了然,对知识框架和答题方法的总结十分到位,以至于掌握了这些点,大部分题都十拿九稳。

最喜欢的是课前演讲之后老师的“有感而发”,这时候的王老师,比起讲语文,更像是在讲人生哲学,为些许迷茫的我们注入活力、指明道路。

还记得离校前的最后一节语文课,老师没有提到任何关于考试的事情,只是单纯地讲述自己的故事,为我们的将来提供一些可借鉴的经验与教训。没有煽情,却很煽情,以至于老师一开口,我就开始落泪,言语虽很朴素,却句句直击心灵。

离校前日的疯狂拍照、高考前夜的突然造访、高考当天的热切拥抱、班级聚会的诚挚祝福,都是极其珍贵的回忆,而正是这些细节,才让人感觉到,遇到这样的老师,是有多么幸运。直至今日,跨越时空,王老师的话语还是会在耳畔萦绕……

——2018届学生孟苑(现就读于南京大学)

哭了想找您,笑了想找您,考好了去您那儿嘚瑟,没考好去您那儿找安慰。看着您的头发从花白变黑又变花白再变红,每天悄悄和tyt羡慕您的身材真好。看着您想不起要说的话的时候抓头发,低头看作文的时候拉眼镜,看着您课堂上给我们造梗(朱幺子哈哈)。希望您的身体硬朗,还能看到您打排球、跑比赛。更希望您心情舒畅,还能看到您在讲台上妙语连珠、春风化雨。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2018届学生艾丽雅(现就读于北京理工大学)

王先生治学颇严谨,反复强调认真和努力的重要性,她备过的课本几乎被红笔换了颜色,板书结构清晰,重点明确,课讲的很有条理。她讲课是真诚的,不带任何矫揉造作,没有哗众取宠的江湖气,只是用心体味文字本身。体味这一个“愁”字是怎样的小而少,词人内心的愁又是怎样得多而稠,又或者“寻寻觅觅”的是怎样的“凄”。先生惯问我们“理解了吗”“好理解吗”,“理解”其实就是世界上一切文字的本质——共情。

这样的共情也体现在人格上。先生对人世间的一切感同身受,她的杯子里装了太多的悲欢离合,但无论怎样地晃荡也洒不出一滴来。她曾对我们说她不爱读太惨的文字,因为太苦,无法承受。其实先生是不愿意轻薄了别人的苦难,这是最高尚的人文关怀。她也为我们讲她经历过的事,有些她会长叹一声希望我们不要经历,有些她会微笑着说有一天你们会懂,先生极尊重学生个人的隐私,也很有个性,对文人墨客们有着自己的好恶。先生的幽默是儒雅的幽默,特别谈起读书,她开玩笑称沉迷小说为“人性”,让我们这些高中生“莫要挑战人性”,又说自己读书且舞且蹈,且哭且笑,真真是一位赤子。

先生耕耘半个世纪,桃李红了燕园、碧了水木,仍然是一位执着粉笔的行者。

——2021届学生杜欣远

(文/吕慧妍 庞文燕)

语文高级教师 王在梅

Baidu
map